•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王氏陶艺
创建者: 时间:2016-06-17

  宜兴紫砂陶自古闻名世界,尤以紫砂陶最为世人知悉,其独具特色的实用性与艺术鉴赏价值,深得历代收藏家和好茶者所珍爱。“王氏陶艺”诞生在近代紫砂陶的发源地川埠上袁村,上袁村现称“紫砂村”,位于盛产紫砂泥原矿的青龙山、黄龙山北侧的小村庄,有着几百年悠久的“耕且陶焉”的制壶历史,并孕育了在紫砂陶艺历史上有影响的大名家。如:明末清初的陈子畦、陈鸣远和惠孟臣,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邵大享,清末的黄玉麟,还有清末民初的邵友廷、程寿珍以及现代中国工艺大师顾景舟、王寅春等诸位大师。 &e

  宜兴紫砂陶自古闻名世界,尤以紫砂陶最为世人知悉,其独具特色的实用性与艺术鉴赏价值,深得历代收藏家和好茶者所珍爱。“王氏陶艺”诞生在近代紫砂陶的发源地川埠上袁村,上袁村现称“紫砂村”,位于盛产紫砂泥原矿的青龙山、黄龙山北侧的小村庄,有着几百年悠久的“耕且陶焉”的制壶历史,并孕育了在紫砂陶艺历史上有影响的大名家。如:明末清初的陈子畦、陈鸣远和惠孟臣,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邵大享,清末的黄玉麟,还有清末民初的邵友廷、程寿珍以及现代中国工艺大师顾景舟、王寅春等诸位大师。

  讲到现代紫砂发展史,当首推宜兴紫砂工艺一厂,她是现代紫砂陶的发展主流和精英所在。“王氏陶艺”四代艺人是紫砂工艺一厂在半个世纪发展史中唯一的一家“四代相承,一脉相博”的制壶世家,同时见证了现代紫砂行业八十年代的风风雨雨和潮起潮落,也为紫砂工艺一厂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所以祖孙四代人同厂同行在当地紫砂界和广大的茶壶爱好界所称颂并传为美谈。

王寅春

民国七大老艺人之一

  王寅春,(1897-1977年)1910年拜制壶艺人金阿寿为师,学习紫砂陶艺。3年满师后,上门帮客户当制坯师傅。1921年起,因他制坯手艺特好,上海客户向他长期定制各式水平壶,他用印“阳羡惜阴室王”盖于壶底,“寅春”章盖于壶,从而名扬上海。后来,蜀山金石篆刻家潘稚亮刻“王寅春”方章相赠,他宝爱此印,一生一直用这方印钤于壶底。

  1934年吴德盛定制销往国外的300套小花盆,因期限紧迫,他率先创用模具制作,提高效率,速度加快,如期完成任务。1935年,到上海为古董商龙怀希仿制紫砂古董,使他接触明清的紫砂精品,反复揣摩造型特点,研究制作手法,把握住各前辈名人造型的形和神,成功地复制陈鸣远、徐友泉、陈光明和陈子畦等作者的作品。

  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沦陷,他不惜抛弃生活用品,却带回制壶样板和特制的工具,为他以后在壶艺上的发扬光大起到很大的作用。返家后仍以制壶为业,制作了销往欧洲的15头咖啡具和销往秦国的洋桶、线圆等造型的壶。为解决生计亦帮窑户制作各式中低档茶壶,这就是盛誉一时的价廉质高的“寅春壶”(他通常只用一颗印章,不论档次高低)。常年制作以高档壶为主,期间也曾制作96头紫砂高档餐具,成为历史之最。

  1948年参加上袁壶、缸生产合作社。1956年与吴云根各带一个班作为成型辅导员。1959年、1960年2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曾带2批艺徒。多次承制国家领导人出国礼品“13头咖啡具”、“5头梅花周盘茶具”,创作“玉笠壶”、“八方盅钟壶”、“六方菱花壶”、“纹井壶”。

  王寅春是紫砂制作功力很深的艺人,制作茶壶以既多又快又好而着称。他所制的茶壶,造型雍容大方,规矩挺括,光润和洽,口盖准缝严密。王寅春技艺的风格主要体现在方器及筋纹器造型上。代表作品除前提及的,还有铜钟六方壶、汉君壶、小梅花壶、高流京钟壶,以及各种花盆、花瓶、花插等共达60多种。王寅春的一生为紫砂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紫砂历史的长河中将不可磨灭。

王氏陶艺第二代传人

  王石耕,原名王长根,1922年出生于宜兴王氏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壶制作大家,为“民国七艺人”之一。石畊子承父业,从小就跟父亲学艺制壶。在王寅春老人的严格要求下,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秉承乃父衣钵,成为“王派壶艺”的嫡传。在王石畊15岁那年他头一遭徒手独立完成了两把仿古壶:一把“掇球壶”、一把“线园壶”,嘴平正,口盖准缝,颇见功力,是他壶艺生涯中的“处女作”。这两把壶被丁蜀镇上一位老中医珍藏着。

  石耕老人技术全面、技艺精湛,老而弥坚,屡创佳作,接二连三设计创作了几十个新品,方货、圆货、花货样样都有,款式之多,产品之精,令人羡叹。他决心要在创作上与年轻人试比高低,一显身手,发挥他制作组壶的强劲优势,推出力作“五彩缤纷”组壶。这套组壶为五把小壶,泥分五色,色泽润和,分别由“布纹六方壶”、“绿泥凹肩壶”、“红泥八卦壶”、“黄泥梨式壶”、“黑泥砂珠壶”组成,或方或圆,形制不一,造型各异,在风格上却是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

  这组作品在1985年江苏陶瓷新品评比中荣获金奖,曾在海内外引起轰动。 堪称王石耕方货代表作的“五头砂汉方茶具”,1986年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博览会上展出时,得到与会行家们的一致好评。这套茶具古朴典雅,通体采用四方造型,朱泥拼砂,线条舒展流畅,以直线突出主题,纵横直线相间架的结构,取得直体平衡,“直中寓圆、圆中有直”,平衡中见变化。另一套“五头贵方茶具”造型古朴,施艺严谨。壶和杯均呈四方新斗型,采用回文图案装饰,通体雕以汉玉纹饰,技法精美。嘴、盖棱角分明。他制的方货精品如“方钟”、“抽方”、“提梁六方”壶等都是轮廓周正、角线挺括,不失为“王派壶艺”的嫡传。 

  王石耕不仅精于光货器,尤擅长筋瓤器的制作。他设计制作的筋纹壶形神兼备,线条流畅,雍容大方,在成套系列壶的设计上独具一格。著名的“13头希菊茶具”和“9头高菊茶具”,均以菊为题材,造型以18瓣菊花构成筋纹,纹理清晰,过渡自如,点、线、面严谨和谐。在紫砂界筋瓤货工艺要求极高,这“希菊茶具”本是王家传统的“保留节目”,难怪人们赞叹王石畊此种功力既得之于祖传,又得之于他本人的才学。他晚年的作品总是传统而不失新意,精巧而不失实用,如他创新制作的一套“裙风茶具”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实力之作。从实用角度看,大小合适,容量合度,嘴合理,出水流畅。

  从艺术效果看,结构严谨,变化多端,通体18瓤,瓤瓤相同,纹路阴阳交错,上下贯通。工艺精细,口盖严实,瓤瓤通盖,达到了难以企及的境界。 王石畊的花壶塑器最能显示他的艺术匠心和创造才能。他设计制作的“鹏程万里壶”,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鹏屹立在峰巅,斜岩为壶嘴,磐石为壶把,鸟为盖钮。气势磅礴,构思奇妙。1993年精心构思的“金鸡报晓壶”,光素的壶体上立着一只神采奕奕的公鸡,在黎明破晓时引亢高啼,唤醒沉睡的大地,充溢着乡野田园的气息。 王石畊老人已近耄耋,仍精神矍铄,“春心”不已,童心未泯,创作力旺盛,为紫砂艺苑增添不少精品佳作。

王氏陶艺第三代传人

  王惠中,1962年生,艺名传人,王石耕之子,王氏陶艺第三代传人,高级工艺美术师。79年高中毕业,80年招工进紫砂一厂学徒,82年拜艺术大师鲍志强先生为师,学习书法绘书和雕刻技艺。84年到江苏省轻工业学校装饰班进修。90年初随着紫砂业的兴起,进王石耕工作室拜父亲为师。继承家传制壶技术 ,刻苦学习钻研制壶基本功。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通过自己数十年的不断积累和努力下,继承了王氏陶艺制壶的风格和正宗内涵,其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评比金奖、银奖并在海内外有一定的声誉,代表作有“天长地久壶”、“五头元宝提粱壶”、“印包壶”、“五福提粱壶”、“藏龙卧虎”、“秋趣壶”、“甲申报春壶”、“牛乳石瓢”、“石耕串顶壶”、“汉君壶”、“民国传爐壶”、“秋泉卧虎”、“三足三思壶”。

王氏陶艺第三代传人

  尹陶,女,1964年出生于陶都宜兴,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在家族文化的渲染下自幼爱陶艺。高中毕业以后,遂热切的投身于紫砂行业。于80年进紫砂职校学习制壶技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1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刻字车间,,前后随谈耀坤、沈汉生学习镌刻,后又随家人王氏一脉习艺制壶至今。其制作制作精细,取材广泛,气韵端庄大方,遵循传统而不失新意,深得王氏陶艺的真传,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艺术特点,并多次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获奖。

王氏陶艺第四代传人

  王康,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无锡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百年王氏陶艺第四代嫡系传人。作为“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的王寅春之长重孙。颇得紫砂艺术的真谛,从小耳濡目染,06年起向爷爷王石耕学习制壶技艺,另有父亲王惠中在旁耳提面命,循循善诱,悉心教诲,并跟随一代宗师著名书画家董欣宝之侄董晓学学习书法和研究书画鉴定。

  潜心制壶以来,以其学院派艺术视野拓展于紫砂作品之上,对紫砂的了解比起同龄人有更高的领悟,对于造型比例、构件布局等处理方法更为细腻。其作品古韵之中含新风,线条简洁,气韵鲜明,以时代的创作语言赋予了作品新的阅读内容。

  2013年获海派紫砂传承展金奖;

  2014年获上海工艺美术设计金奖;

  2015年获第三届“中国•金艺奖”国际工艺美术创新设计金奖。

紫砂壶推荐

君方

作者:潘国凤

编号:037602

泥料:原矿紫泥

龙头供春

作者:潘国凤

编号:037603

泥料:原矿紫泥

全手工四方抽角

作者:张旭东

编号:027537

泥料:原矿紫泥

全手君子风.梅

作者:

编号:0048219

泥料:原矿底槽清

安然

作者:惠祥云

编号:042230

泥料:大红袍朱砂

竹根壶

作者:蒋蓉

编号:002954

泥料:原矿老紫泥

如意

作者:程文兵

编号:691315

泥料:原矿紫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