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紫砂七大老艺人年谱---朱可心
创建者: 时间:2016-06-27

1904年:朱可心生于宜兴蜀山北厂一户平展家庭,他原名开张,学名凯长。父亲朱伯荣,以编芦席为生,后开张杂货店。可心从艺是受清末民初制壶名手黄玉麟一把壶、一块匾的熏陶和影响:一把壶,即朱可心父亲朱伯荣所珍藏品玩之物—黄玉麟所制的鱼化龙茶壶。


  1904年:朱可心生于宜兴蜀山北厂一户平展家庭,他原名开张,学名凯长。父亲朱伯荣,以编芦席为生,后开张杂货店。可心从艺是受清末民初制壶名手黄玉麟一把壶、一块匾的熏陶和影响:一把壶,即朱可心父亲朱伯荣所珍藏品玩之物—黄玉麟所制的鱼化龙茶壶。闲暇之时,朱伯即用鱼化龙泡茶品茗,朱可心经常趁父不注意,抚摸茶壶,用手把壶盖上的龙头伸出伸进,为此少不了挨责受骂。黄玉麟的鱼化龙在朱可心幼小心灵里留下了很深影响,以至于当父亲不慎将壶摔碎,十岁出头的朱可心哭得十分伤心,还生了一场病。一块匾,就是制壶名手黄玉麟于光绪21年(西元1895年)受苏州吴大澂之聘,至[愙齐]精制各式茗壶后,吴大澂亲自定制,亲手书写,派人送至蜀山黄玉麟家中的一块横幅中堂匾额,上书[壶家妙手]四字。这块匾额,可心小时候曾见过,用红木制成,[壶家妙手]四个字用阳文篆书描金,后有[愙齐][吴大澂]之款识,挂在黄玉麟家正门中堂,占据了黄玉麟家中堂大块墙面。朱伯荣告诉可心:黄玉麟当年去苏州,是被苏州两公差押解去的,没人知道去干什么。玉麟走后,家人日夜担心啼哭。三月后,吴大澂派人送来钱粮,捎口信说公差误会,把[请]误以为[押],才知道黄玉麟是被请去制壶。三年后,黄玉麟载誉归乡,吴大澂送来横匾,窑场引起轰动。黄玉麟为家乡蜀山争了光,一时传为美谈。可心没有继承父亲编芦席、开杂货店,而是从艺学制壶,可以说是受了黄玉麟一把壶、一块匾的影响。朱伯荣经常拿黄玉麟制壶争来一块匾的事反复讲给朱可心听,其实就是要他长大后像黄玉麟一样能光耀门庭。可心记住父亲的教诲,直到年老时还常唠叨,正像可心内心表白的[虽然没拜黄玉麟为师,但心里一直拿黄玉麟当师父!] 当耀门庭也好,为家乡争光也好,这些都属于传统美德范畴。可心带着这种美德从艺学艺,可说是为树立正确的艺德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2年:其年春天,宜兴职校校长王世杰邀请丁蜀山陶业粗、溪、黑、黄、砂、紫砂六大类行业公会代表、窑业主代表、艺人代表、地方名士、校董召开一次座谈会,研讨参加百年一度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品展示问题,朱可心被邀参加。会后,王世杰委托程寿珍任展品总监造和工艺总辅导。这期间,朱可心常向程寿珍讨教技艺,程寿珍也悉心传授,并介绍各方人士跟朱可心认识交往。朱可心为设计展品,开动脑筋,几经思考,准备以鼎为题材,设计创作新品参展。鼎为古代传国重器,要发扬中国国威,民族尊严,可心决定做只云龙鼎。龙的神威、形象使可心非常兴奋。设计稿一出来,朱可心便告知校长王世杰、校董储南强、潘稚亮、名师程寿珍、范大生等,一一征求意见。王世杰支持他,给他找了许多龙的图案范本。储南强赞同他,书送一幅对联作为勉励,对联曰[书传阳羡名陶録,人在幽峰稼穑图],并提议可心要博采众长。潘稚亮对鼎的纹饰设计提出中肯意见。朱可心的云龙鼎一次性制作成功。鼎高2.5市尺,鼎下部饰以层层波浪,身部饰以巨龙在波涛中翻江倒海,龙首仰面,向天空喷吐万珠水花。鼎盖上三朵云头托起一轮红日。三只金刚鼎脚饰以浪波曲型。整体雕镂生动,巧妙运用紫泥天然色彩,色泽温润,表面肌理效果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地。此鼎参加百年一度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示,摘取桂冠,获[特级优奖]。云龙鼎一做成,朱可心乘着余兴,运用自己熟悉竹,喜竹饰的特长,又设计出一只竹节鼎。潘稚亮看了朱可心的设计稿,十分喜欢,要求可心在鼎面上留下空白让他镌刻。朱可心答应了,在制作竹节鼎的日日夜夜,潘稚亮也忙着设计鼎文。竹节鼎制成后第二天,号[木石居主人](本意原为闭门读书,钻研书法篆刻,不问世事)的潘稚亮,便凝神注目,钢刀好似金蛇舞,镂下一层泥屑,正面刻下[万年宝鼎]四个李斯小篆,背面刻下古钱纹饰。潘稚亮为可心写下一副对联,联曰[陆氏释文宝宗汉学,仲翔注易犹契义心]。  竹节鼎烧制成功,鼎高1.6市尺,鼎身取一节竹段状,四周浮雕竹叶,三只鼎脚由两根细竹盤曲而成,鼎盖用镂空竹叶,三竹节分饰其中。鼎正面[万年宝鼎]四字苍劲雄浑,鼎背面古钱纹饰樸致端方。鼎整体清韵有致,典雅大方,使人赏鼎时[竹歆炉香]之心油然而生。此作在上海蓬莱市场(今豫园商城)展出时,为孙中山夫人宋诚意龄定购,现存上海宋庆龄故居。

  1930年~1940年:朱可心是唯一一个在三0年代抗日战争暴发后,至四0年代、五0年代初紫砂业相对低靡的情况下,坚持以壶为业,以壶为生的艺人。他没有转一天业,没有打一天其它杂工,而终于钻在制壶工艺中。期间他创制的新品《云龙壶》、《松鼠葡萄壶》、《松竹梅三友壶》、《圆松竹梅壶》、《提梁鱼化龙》 等,得到很高评价,并数度得奖,为南京博物院收藏。因此,他自己不断创新,也支持人家创新。

  1958年: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以后,宜兴紫砂迎来了新一轮繁荣,一大批新的学子步入紫砂殿堂,拜师学艺,开风气之先。吴云根、任淦庭、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六位辅导员在一起,各带徒20人,门墙桃李,极一时之盛。

  1959年:朱可心在仿制项聖思大桃杯过程中,费时四个多月反复揣摹,反复领会,反复观察,胸有成竹时才开始动手。光制作专用工具就达五十多件。制桃杯把的桃杆疤痕,小工具就达十件之多。而贴塑清理大小老嫩十四张桃叶时,或卷或翻,或动或静,清叶脉,整纹路,工具就更多,达二十多件。其时,朱可心把徒弟汪寅仙带在身边,边贴边塑,边理边教,使汪寅仙得益非浅。在仿制陈鸣远的包袱壶时,朱可心把李碧芳、高丽君、范洪泉、潘春芳、许成权等几个徒弟叫到身边,边作示范,边解说包袱壶寓圆寓方的道理,怎样制作才能使形体饱满而不臃肿,怎样才能达到布纹褶裥,既不失真又不落套的效果,使徒弟既学艺又懂其间奥妙。可心所制“桃杯”“包袱壶”,精巧雅润,韵致怡人,让徒弟受到启迪教育,制品为南京博物院收藏。

  1970年:七0年代初,朱可心创作进入高峰期,技艺更精进纯熟,精心设计,严谨制作,一丝不苟。这期间所创精品为《报春》、《常青》、《翠竹》、《春色》、《松鼠葡萄杯》、《矮梅椿》、《可心梨式》、《劲松》、《彩蝶》等等,无不在紫砂界掀起一阵阵可心新作热潮,制品长销不衰。而可心自己却每式限量精制,余全部让紫砂界后辈、新苗承担。有行家指出:朱可心要是保守一点,把技艺不尽传于人,把款式变成一人专利,那可心壶的身价还要高,即俗说话的看到少的即是精的,身价自然也是高的。可心对这种观点很坦然:壶总是要让人喜欢才行,有人喜欢,学的人多,做的人多,喜欢的人也多,既培育后辈,学到技艺,又推动紫砂发展,两全其美,是大好事。

  1980年:朱可心过惯清贫日子,生活俭樸,至晚年时节,所有家什用具都是用了又用,老掉了牙。他的卧室里,除了一只书橱,一只木箱(也用作书箱)和一张用竹床搁成的床铺外,就是一张工作台(泥凳),台上放满制坯工具和一块精选出来的紫砂泥料。可心晚年积劳成疾,但还是坚持创作,至1985年10月上海电视台在可心家中拍摄电视,可心还是坚持做完一件《仿鼓壶》,其后又制作完成《汉扁壶》。随着国门的打开,八0年代开始,紫砂首先在港台地区热起来。朱可心作为当代制壶巨匠,花货素饰器一代宗师,自然也成了紫砂热浪中注目的追逐对象。有人要买可心的壶,一天要跑可心家好几趟,有人干脆毫不掩饰,寻借口要用可心的印章,卖一把壶分五成利。更有甚者,有些人一至可心家里,拿钱朝台上一掼,然后再求可心盖个章款。面对钱和利,面对有些人的无耻要求,可心一概严正拒绝。可心的态度很坚决,壶已全部捐献给博物馆,印章虽还留着,但不是自己亲手制的壶,绝不盖上自己的章。很多人碰了钉子说“可心脑子不开窍”,也有很多人碰了钉子不死心,继续纠缠,还是弄不到一把可心的壶。1986年2月,朱可心再次病倒了。病床上,朱可心一次次告诫家属,不要见钱眼开,不要亵渎艺术,不然就枉为朱可心的子孙后代。1986年3月初,朱可心感到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心里为制壶用的印章而担心,一次次催促家人,要当面将印章全部销毁。直到家属答应照嘱办事,可心才了却一件心事。在有些人眼里,这虽然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在金钱面前,有人丢失了颜面,有人失落了人格,也有人为金钱而折腰。在紫砂壶界假冒伪壶日超泛滥的时日,朱可心毁弃印章,正是表现了朱可心高风亮节的艺人气魄,一层不沾的可贵品质。终身追求艺术的人,心里只有[艺术]两字,绝不会有其他的位置。

  1986年:朱可心去世。


紫砂壶推荐

君方

作者:潘国凤

编号:037602

泥料:原矿紫泥

龙头供春

作者:潘国凤

编号:037603

泥料:原矿紫泥

全手工四方抽角

作者:张旭东

编号:027537

泥料:原矿紫泥

全手君子风.梅

作者:

编号:0048219

泥料:原矿底槽清

安然

作者:惠祥云

编号:042230

泥料:大红袍朱砂

竹根壶

作者:蒋蓉

编号:002954

泥料:原矿老紫泥

如意

作者:程文兵

编号:691315

泥料:原矿紫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