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岁拜名师学艺。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少时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聪慧出众,常得书院导长的褒扬。1933年,18岁时,在家继承祖业,随祖母邵氏制坯,亦承袭家中制壶客师的诀巧,凭借文学功底,放出手不凡,一举成名,跻身壶艺名家行列。
20岁左右,曾应上海郎氏艺苑聘请,仿古作陶,所仿清陈鸣远款的龙凤把嘴壶和竹笋小盂因技艺高超,竟被作为陈鸣远的传器为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所收藏,直到几十后他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紫砂藏品作鉴定时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作品。这一时期可以说是顾景舟制壶生涯中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他有幸接触到了一大批古代名家的珍品,他每遇历代名作,都反复揣摩,悉心研究,吸取并掌握了中国陶艺的博大精华。
据传顾景舟曾用家传本山老泥做一枚紫砂茶宠双狮戏球,乃不可多得之传世精品。
1954年10月,他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生产工场的组建筹划工作。
1955年1月建社就绪,立即着手负责“紫砂工艺班”的招生和技术辅导的育才重任,培养出现今的很多位高级工艺美术人才。
1958年,他积极参予了紫砂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
1959 年被任命为宜兴紫砂厂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和技术股副股长,并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布置设计工作,设计了一批大型的茶具及高档花盆。
1975年起,他多次参加宜兴地区古窑址的发掘研究工作,对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窑址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证。他对紫砂陶的历史沿革、名人传记、古陶鉴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先后发表数十万字有关紫砂陶艺的论文。有关紫砂的 书刊都聘其为艺术顾问。
1980年,在他的支持及参与下,专门建立“紫砂特艺班”。按香港著名收藏家罗桂样先生的供样,复制历史名作,并挑选工艺师和高级工艺师每周为特艺班学员上课,奠定了紫砂技术水平跃上新台阶的基础,为整个紫砂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1981年香港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上“紫砂特艺班”的这批作品大展紫砂陶艺雄风。同时,顾景舟在港为罗桂祥博士、紫砂 陶艺收藏家加冕,为收藏的两百件藏品作出鉴定,并开办紫砂陶艺讲座。他的博学,对作品的精辟分析,绘许多国家的学者 和鉴赏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顾景舟曾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的作品受到国内外同仁的高度评价。
1982年被国家评定为工艺美术师。
1985年,顾景舟担任宜兴紫砂研究所所长,将紫砂艺术从商品化宣传上升到艺术品的文化层次。
1989年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宜兴紫砂”被国家评定为质量银质奖后,他又亲自设计指导一批紫砂精品,参加全国性的展评活动,促使“方圆牌”高级紫砂茶具被国家评定为“金质奖”。
1985年, 他担任宜兴紫砂研究所所长,积极引导技术人员参加出国展览, 并亲自撰写文章、图册,亲手制作作品,将紫砂艺品从商品化宣传上升到艺术品的文化层次。
198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授予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光荣称号。
1989年赴香港办展之际,他为紫砂陶艺爱好者又作了专题讲座,并参加评奖活动,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一紫砂陶艺更加发扬光大。 1992年,在宜兴第三届陶艺节紫砂国际文化研讨会上,他发表了《紫砂陶史概论》。他的精辟论述,受到紫砂陶艺界人士的好评,他在垂暮之年,将自己一生几十年的创作实践经验总结归纳,亲自编着《宜兴紫砂珍赏》巨著,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在紫砂陶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顾景舟穷毕生精力于紫砂陶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并带领几代人为紫砂事业增光添彩。他以博大的胸怀,精湛的技术,在紫砂发展史 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不傀为一座重要的里程蹿。正如著名美术大师亚明先生所评:“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
顾景舟大师是紫砂界公认的一代宗师、壶艺泰斗,为紫砂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用毕生的精力对数百年的紫砂艺术发展史进行梳理,是当代紫砂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品让世人充分领略了紫砂之精神、气质、神韵,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已故著名艺术大师亚明先生在世时曾经有评:“紫砂自明正德至今500余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
顾景舟大师的作品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兴盛,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引领着紫砂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顾景舟大师就创下了单件作品过百万元人民币的纪录,而当时美术界绘画作品的市场定位也只有吴冠中、陈逸飞、范曾等领军人物的作品才有可能达到。
近两年来,顾景舟大师作品的市场成交屡创新高,2009年秋拍时“提壁茶具”创了300多万元人民币的市场纪录,“咖啡具”也以200多万元成交。今年春拍中顾景舟大师与吴湖帆合作的“相明石瓢壶”一举创出了1232万元的成交纪录,成为宜兴历史上继徐悲鸿、吴冠中两位大师的作品后又一过千万的艺术品,为紫砂艺术品的价值认识树立了全新的标杆,艺术界、收藏界也因此对紫砂艺术的内在价值和市场空间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顾景舟的“上新桥壶”也以448万元成交。粗略统计,今年春拍中仅嘉德和保利两家的顾景舟作品成交总额就约达3400万元,这也是市场用自身的语言对壶艺泰斗顾景舟一生的艺术成就给予了总结。
以泰斗顾景舟的艺术成就以及在紫砂艺术界的历史地位,相信顾景舟大师的作品今后依然会继续成为紫砂艺术品收藏家们争相追逐的珍品,并继续成为认识和拓展紫砂艺术品内在价值或市场价格的标杆!
从其祖母邵氏学艺,潜心磨练制作技巧,方二十便己身列紫砂名手之林。数十年来饱览历代紫砂精品,深入钻研紫砂陶瓷相关工艺知识,旁涉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考古等学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加上精练制壶技艺,蕴酿出其紫砂创作的独特艺术风格,而顾景舟对于紫砂陶传器鉴赏亦有高深独到的造诣。 作品特色是,整体造型古朴典雅,形器雄健严谨,线条流畅和谐,大雅而深意无穷,散发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
年轻时先由方器入手,兼做圆器,随着其与书画界的交往,逐渐偏重光素器型的制作,最后是以几何形壶奠定其个人风格,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向。他还与名画家韩美林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守智教授合作制壶,为砂壶的发展注入现代美学概念。开创紫砂茗壶造型的新意境。他的代表作有:汉云、雪华、鹧鸪、提壁、上新桥、凤嘴壶、僧帽、仿鼓、石瓢、牛盖莲子等,其中牛盖莲子、鹧鸪壶获国家金质奖,僧帽、井栏壶获国家银质奖,并有许多佳作被国内外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
可以像书法、绘画艺术一样,分为神品、精品、精品、能品。明代供春、时大彬,清代陈鸣远,作品造型完整,技术高超,他们将紫砂技术发扬光大,并与中国文化艺术结合起来,他们的代表作,应尊为神品。清代陈曼生承前启后,“曼生壶”就是紫砂艺术与诗书画艺术的结合品,即便技艺有所不足,若是真作,也可称为精品。顾景舟坦言,历史上紫砂仿古之作不少,他自己亦有一段时间专门仿古,虽然壶形依旧,但随着社会进步,技艺上则超越前人。东西是仿的,但质量是好的,堪称精品。而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今人制作的高档紫砂茶具,则为能品。顾景舟将其紫砂生涯总结为少年仿、中年创、晚年变三部曲。
景德镇窑瓷器中已有出现,明洪武、永乐年间也曾烧造过青花以及釉里红僧帽壶瓷器。紫砂僧帽茶壶始做于明代金沙寺,后经时大彬等人传承。但到了清代相继失传,这就是我们很难见到一把清代像样的僧帽壶的原因。由于僧帽壶的壶身为等边等面折腰六方形,所以在泥片的对角连接工艺过程中需要扎实深厚的陶艺基本功和渊博的文化内涵。顾景舟制作的僧帽壶把形、质、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壶原藏于江苏省南京市一藏家手里,现藏于北京古玩城恒生堂。
堪称件件精品。其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声誉可比明代的时大彬。其作品特色是,整体造型古朴典雅,形器雄健严谨,线条流畅和谐,大雅而深意无穷,散发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所制之器脱俗朴雅,仪态纷呈,堪称“集紫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被海内外艺术界专家誉为“壶艺泰斗”。
顾景舟一生制作的紫砂壶数量不是很多,他有时好几年才做一批壶,而且个个要求质量上乘,不满意的都要毁掉,因此他的作品价格都在几十万到几百万元。上个世纪80年代在香港拍卖价已为65万元人民币。现每把壶时价均超过100万元。
顾景舟谈紫砂之美
“抽象地讲紫砂陶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成,即形式的美,是 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片面;神,即神韵,一样能令人意远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 气;即气质,陶艺所内涵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 刚、柔、方、圆的各种座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精美的好作品。”
“识别砂壶的真假,一如鉴定书画,首先从提高理性认识,理性即培养自已的学识素养,以资提高审美观感;第二是多方交流,互相观赏某些名家的杰作,提高感性,探讨和了解某些名作家的风格形制,技巧手法,艺技擅长,使用原料泥色的习惯性,印章的规格特徵,把握关键性的依据,逐渐累积经验。明眼人自然而然地不难识别真假的……真的,生来就是真的,假的永远也真不了。只有没出息的作假货者。作假的这种行为是绝对可耻的。”
1932年,在家从祖母邵氏学艺,始用印:墨缘斋、墨缘斋景堂制、景记、景洲、武陵逸人。
1942年,印有自怡轩、自怡轩主人、得一日闲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曼晞、曼晞陶艺,并磨去"武陵逸人"印。
1944年,始用印:瘦萍、老萍。
1948年,始用印:荆南山樵、荆山壶隐。
1955年,始用闲章:啜墨看茶。
1984年,始用印:景舟七十后作,壶叟。
20世纪90年代,刻了最后一方印章:生于乙卯。